我最喜爱的教师 | 孙艺萌:教学相长 互以为师
一把剪刀一张纸,一缕丝线一根针,在这些朴素又日常的工具材料中,孙艺萌打磨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带领同学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学习手工技艺,体验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孙艺萌,浙艺手工艺学院专业教师。十年来,她扎根在传统纤维工艺和文创开发的讲台上,不断地学习进步,在非遗保护与开发的专业领域里发光发热,通过“工艺学习”结合“衍生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们在当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视角中,进行工巧的传承与技美的衍生。
从2014年来到浙艺文化管理系,再到如今的手工艺学院,可以说,孙艺萌是伴随着学院的发展一同成长的。她认为,对于非遗最好的保护,是让它们在当下这个时代依然有着被应用的场景,被大众接受的时尚美感。因此,孙艺萌致力于带领学生们运用非遗工艺和创意设计,开发相关衍生产品、策划非遗研学活动等。她和同学们经常深入在文旅活动第一线,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同学们到浙江省博物馆、嘉兴非遗中心、衢州余东村等地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在中国艺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大展、米兰设计周等专业展览展会上展示最新教学成果。
她还利用每个假期开展非遗田野调研,向民间艺人、大师和传承人取经问道,然后再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传授给学生们。她认为,教学的场域不应该局限在教学楼的课堂里,博物馆、美术馆、传承人工坊、乡村田野、展会市场,都可以成为延展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的场所。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手工艺成为了一种更加宝贵和充满更多可能性的独特技艺。“运用我们与身俱来的最灵巧的双手,与当下的信息技术充分结合,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孙艺萌说。在教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过程中,孙艺萌发现了传统刺绣的“痛点”:传统刺绣需要在布面上进行针法设计和针法效果的试错,这即费时又费工。于是她带领学生们展开了探讨与改进,开发了“刺绣针法电脑插件工具”,运用电脑绘图的方式进行刺绣针法的设计,便于随时修改和预览针法效果,大大节约了时间、人力和材料成本。她还指导学生开发了一款名为“刺绣达人”的针法体验线上小游戏,能够更广泛地推广刺绣工艺的技法体验,增强非遗文化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这项教学实践获得了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浙江省“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专项赛的金奖、全国赛的优胜奖,以及文旅部提质培优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项目。从2017年取得手工艺学院第一个省级赛事奖项——浙江省第六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的一等奖,到如今取得的一系列硬核成果,每一份“幸运”背后,孙艺萌认为都是大家一起付出得来的,是点滴汗水和才智的累积,是教学相长,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成就。“学生们的努力和不放弃,都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孙艺萌谈到指导赛事的感受时回忆,打“振兴杯”全国赛的时候,因为是暑假,参赛的同学何子怡就住在她家里,她们一同备赛、一同做饭,既是师生也是战友。“当她从考场出来奔跑着扑进我怀里的时候,那一刻真是感觉幸福又释然。得不得奖都不重要了,过程与感受更为珍贵。”孙艺萌说。
“在刚开始成为老师时,常常会烦恼学生的各式各样。到现在似乎没了脾气。”笑谈这个变化的过程,孙艺萌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年纪、阅历的增长,更多的是在面对学生这个群体时,她有了更成熟更从容的理想和信念:“你必须将自我退后一步,让位于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很天然的个性,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在快乐和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传输知识与技能。”
“每到夕阳映照的时候,教室都显得格外美。转瞬即逝,要留给值得停留的时刻。”这是孙艺萌发在朋友圈的一句感慨。十年来,在浙艺的实训教室里,在浙艺非遗传承的课堂上,孙艺萌就是这样一直通过手作,和同学们一起创造着各种美物,也创造着和同学们相处的美好时刻。“回看教与学的过程,我与学生的关系其实一直都是在互以为师、相互成就。每一次毕业班的展览开幕,也好像自己又毕业了一回。我也在每一年和学生们的相处与磨合中,以手思考,用艺创造,师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