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院

文旅中国:“双高”建设在路上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人才培养高地效果凸显

出处:文旅中国  文字:杜俏俏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0-10-21
字体:放大 缩小

文旅中国讯:




2014级绍剧订单班学员演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0月20日,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入选“双高”建设的艺术职业学院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浙艺”)2014级绍剧订单班的毕业生在浙江杭州剧院上演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3日,2016级越剧(浙越)班的学生在浙江胜利剧院演出越剧折子戏专场,两场演出皆是2020年浙江省传统戏曲演出季项目。还有即将上演的戏曲雅集《诗路行吟》、传承版越剧《红色浪漫》……浙艺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所展现出的不俗实力,得到了剧团和观众的认可,已然成为浙江戏曲界冉冉升起的夺目新星。




教学现场

后继有人,让传统戏曲艺术不断升华

2019年,浙艺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戏曲表演专业群成为高水平专业群,浙艺的戏曲人才培养的创新得到了更多关注,这不仅仅意味着浙艺由此踏上了新的起点,中国戏曲艺术职业教育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初进校门时,我满怀羡慕地看着老师和师哥师姐们在台上演戏。现在,我们终于能站在这儿表演了。这一刻,我们等了1504天。感恩所有老师对我们呕心沥血口传心授,铭谢学校和剧团给我们的悉心培养。”徐子涵道出了所有2016级(浙越)订单班学生的心声。浙艺戏曲表演专业带头人、副教授苏苏说:“经过几年学习和浸润,这批学生的表现可以说超出了预期。”

浙艺戏曲教育结硕果,这得益于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既有别于传统师徒授受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规艺术教育模式的戏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即将传统戏曲教学方法与艺术教学规律、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的新型“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从2007年起,学校先后携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浙江昆剧团、萧山绍剧艺术中心、温州越剧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等多家知名院团,将学校教育与科班教育相融合,建立校团双元主体合作机制,深度融合共办订单班,已培养学生400余人。订单班招生与收徒对应,教学与习艺相融,出师与就业同步,从培养教育的端口发力,改善戏曲人才供给侧结构,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与剧团传习一体育人,校团共设专项培养资金,共制培养方案、共研课程与教材、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形成了真正的育人共同体,有效打通课堂与舞台的‘最后一公里’。”浙艺戏曲学院副院长周伟君介绍,“有3个院团与学校开展了二次合作。2020年永嘉昆剧团新生刚刚入学、2021年诸暨文化艺术中心确定招生20名越剧学生、杭州越剧传习院招生30名越剧学生,类似的订单还在不断增加。”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专家和剧团的肯定。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黄先钢说:“这些孩子们学戏才五六年,就能演下绍剧经典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就是相当大的成就。证明了学校与院团联合培养是成功的,我欣喜于绍剧艺术后继有人。”

萧山绍剧艺术中心主任应国文表示:“院团和院校合作,这种订单式培养戏曲人才的道路,我认为是对的。首批培养的这批绍剧班学员,已达到了剧院的演出标准!”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说:“我看到了新一代艺术人才在茁壮成长,非常欣慰。希望越剧班的学员们再接再厉,努力磨炼自己,提高艺术水准。”

“昆曲班的毕业生可以称得上是昆曲史上最年轻、最有潜力的一批人。同学们整体专业素质的发展相对比较平均。”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浙江昆剧团团长王明强认为,学员们应用充足的时间逐步消化学习成果,并以不断增加的人生历练和舞台经验,让传统戏曲艺术在自己身上不断发酵、熔炼和升华。


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为“新松高研班”学员做示范

数年专注,戏曲表演专业群基本成型

事实上,订单班仅仅是浙艺探索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之一,浙艺一直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教学与创研相融合,教学与艺术职业素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戏曲表演专业为核心,带动戏曲音乐、戏剧影视表演、表演艺术、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建设不断加强,戏曲表演专业群的共通基础基本成型。

浙艺从中专到兴办高职,以越剧为主要方向,拓展昆剧、婺剧、绍剧等剧种人才培养,成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国家级骨干专业和省级优势专业。在不断深化对戏曲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加强和创新戏曲人才培养及培训工作,学校在戏曲表演专业群建设中取得不俗的育人成绩。推进名校名团合作“现代学徒制”探索,树立越剧教育的“一面旗帜”;探索实践“三联模式”,建构形成地方戏曲传承人群规范化系统培养体系;以连续三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标志,为专业群积累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领衔修(制)订专业教学“国标”和建设国家级教学案例库,凸显示范引领作用;牵头成立“浙江戏曲产教联盟”,推进校企联动创新发展;承办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成为唯一承办过中韩日戏剧节的高校;拥有卓越超群的师资队伍,为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学校聘请汪世瑜、茅威涛、林为林等一批戏曲表演艺术家为特聘教授,王芝泉、周云娟、董柯娣、华渭强等行业专家、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著名演员为兼课教师。推行“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小班化、导师制教学模式。建成“杨小青越剧诗化导演工作室”“郑兰香婺剧传承工作室”“刘建扬绍剧传承工作室”“王锦文甬剧传承工作室”以及“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打造“山水课堂”艺术实践教学品牌,校企(校地)合作扩大户外课堂教学,开展美术、器乐演奏、影视表演、话剧、越剧、昆剧、舞蹈、文物修复、石雕、陶艺等课堂教学;与院团合作创排新剧目《诗路行吟》,以诗词吟唱、各剧种代表性剧目展示为主要表现形式,汇集了浙江省主要剧种的经典剧(节)目及代表性人物,尝试戏曲雅集诗戏结合……


山水课堂《千古越音》

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浙艺戏曲表演专业与学校同龄,拥有65余年戏曲教育经验与积淀。盖叫天、姚水娟、周传瑛、王传淞等众多名家先后在校执教,为京、昆、越、绍等剧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茅威涛、王滨梅、王奉梅、董柯娣、周云娟等戏曲界领军人物和名家。学校持续10余年开展“千人培训”,已累计培训全省400余家民营剧团5000余名业务骨干;连续开展13年的“新松高研班”,累计为近30家院团培养出各行当近300名戏曲青年骨干演员,学员结业后十余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等标志性荣誉;师生积极参加“双万结对共建文明”“万场文艺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浙艺美丽乡村行”“非遗项目传承辅导”等各类文化艺术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浙艺人从未停止对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的脚步。

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省编委办批复浙艺设立“戏曲学院”教学机构,进一步夯实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基础,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学校教育与院团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浙艺院长黄杭娟表示,“学校自今年起联合本科院校开展戏曲专升本专业,将新增一批2年制的戏曲表演和戏曲音乐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在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研制工作中,我校特别关注戏曲表演专业的长学制贯通培养问题,期待中职、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的贯通衔接。”

“我们将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盯‘双高’建设核心目标,在全面推进办学内涵的同时,高质量实施‘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的‘双高’建设任务,努力提供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黄杭娟表示,入选‘双高计划’,对学校而言是动力也是压力,是机遇也是挑战。浙艺不仅要上台阶、展形象,还要建高原、攀高峰,要做精做强戏曲表演专业,“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戏曲表演专业建设,以专业集群发展的优势立足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浙艺力量、彰显浙艺担当。



原文网址:https://www.ccmapp.cn/ccmapp3.0/index.html#/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e78829d1-7b30-4648-896b-6320cb0655cc&terminalid=undefined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青网:一出青春版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映射浙艺戏曲人才培养新模式下一篇: